认知友善社区的概念
耆康会本着推动社会关注认知障碍症、改变公众的错误观念,和消除对患者的负面标籤,以行动关怀和支持患者与其家人的想法。即使是认知障碍症患者,也有作为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在社区中如常地生活。无论是同事、街坊邻居、商户、或市民,只要大家携手合作,建立一个充满理解和包容的社区,就能够助认知障碍症人士重拾希望及得到尊重,缔造认知友善社区。
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于2017年4月加入「认知友善好友」全球运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目标:
- 透过鼓励市民成为「认知友善好友」
- 广泛地传递正确和正面讯息,以提高公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
- 鼓励他们以行动关怀和支持患者与其家人,合力建设一个「认知无障碍」的香港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认知障碍症患者的能力和福祉,澳洲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教授Richard Fleming及Kirsty Bennett (1987) 建构了10个实证为本的认知友善环境原则 。
- 暗中降低风险:通过设计来隐藏潜在的危险,例如使用防滑地板和无障碍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 人性化尺度:创造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使患者感到舒适和受欢迎,避免过于大的空间造成迷失感。
- 让人们看到并被看见:设计开放且透明的环境,使患者能够看到周围的活动,同时让他们也被看见,有助于增强安全感和社交互动。
- 减少无用的刺激:消除环境中不必要的噪音和视觉干扰,减少患者的压力和困惑。
- 优化刺激:提供适量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帮助患者保持警觉和参与感,但不至于过度刺激。
- 支持运动和参与:设计促进活动和运动的空间,如步行路径和活动区域,鼓励患者参与日常活动和社交。
- 创造熟悉的地方:使用患者熟悉的设计元素和布局,帮助他们识别和记住环境,提高安全感和舒适感。
- 提供独处或与他人共处的地方:设计既能满足患者独处需求,又能提供与他人共处的空间,满足不同的社交需求。
- 提供独处或与他人共处的地方-社区:创造能够促进社区互动的公共空间,如社区花园或活动中心,鼓励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支持。
- 根据生活方式的愿景来设计:基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兴趣设计环境,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生活质量。
这些原则旨在通过设计和环境改进,为认知障碍症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智友善大使
培训义工成为「智友善大使」,向他们提供有关认知障碍症的知识。完成培训的义工负责到杏花邨区内视察设施是否符合十大认知友善准则,将区内打造成一个「认知友善社区」。另外,义工会向商户讲解认知障碍症的概念,确保他们遇到怀疑走失的长者时能提供适切的协助。长远来说,期望游说政府部门推动香港整体认知友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