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友善社區的概念
耆康會本著推動社會關注認知障礙症、改變公眾的錯誤觀念,和消除對患者的負面標籤,以行動關懷和支持患者與其家人的想法。即使是認知障礙症患者,也有作為公民應有的平等權利,在社區中如常地生活。無論是同事、街坊鄰居、商戶、或市民,只要大家攜手合作,建立一個充滿理解和包容的社區,就能夠助認知障礙症人士重拾希望及得到尊重,締造認知友善社區。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於2017年4月加入「認知友善好友」全球運動,主要有以下三個目標:
- 透過鼓勵市民成為「認知友善好友」
- 廣泛地傳遞正確和正面訊息,以提高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
- 鼓勵他們以行動關懷和支持患者與其家人,合力建設一個「認知無障礙」的香港
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能力和福祉,澳洲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教授Richard Fleming及Kirsty Bennett (1987) 建構了10個實證為本的認知友善環境原則 。
- 暗中降低風險:通過設計來隱藏潛在的危險,例如使用防滑地板和無障礙設施,確保環境安全。
- 人性化尺度:創造符合人類尺度的空間,使患者感到舒適和受歡迎,避免過於大的空間造成迷失感。
- 讓人們看到並被看見:設計開放且透明的環境,使患者能夠看到周圍的活動,同時讓他們也被看見,有助於增強安全感和社交互動。
- 減少無用的刺激:消除環境中不必要的噪音和視覺干擾,減少患者的壓力和困惑。
- 優化刺激:提供適量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刺激,幫助患者保持警覺和參與感,但不至於過度刺激。
- 支持運動和參與:設計促進活動和運動的空間,如步行路徑和活動區域,鼓勵患者參與日常活動和社交。
- 創造熟悉的地方:使用患者熟悉的設計元素和布局,幫助他們識別和記住環境,提高安全感和舒適感。
- 提供獨處或與他人共處的地方:設計既能滿足患者獨處需求,又能提供與他人共處的空間,滿足不同的社交需求。
- 提供獨處或與他人共處的地方-社區:創造能夠促進社區互動的公共空間,如社區花園或活動中心,鼓勵社區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支持。
- 根據生活方式的願景來設計:基於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興趣設計環境,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提升生活質量。
這些原則旨在通過設計和環境改進,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和支持的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區生活。
智友善大使
培訓義工成為「智友善大使」,向他們提供有關認知障礙症的知識。完成培訓的義工負責到杏花邨區內視察設施是否符合十大認知友善準則,將區内打造成一個「認知友善社區」。另外,義工會向商戶講解認知障礙症的概念,確保他們遇到懷疑走失的長者時能提供適切的協助。長遠來說,期望游說政府部門推動香港整體認知友善的發展。